记者 杨璐 通讯员 王玉婷 周涛
“焊接机器人既要测量机器人运动时的定位精度,又要测量其接受命令情况……”一场名为“智聚青开•慧启未来”的企业家沙龙,在青州经济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人大代表工作站举办,青州市人大代表、山东德威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志政向50余家参会企业分享着智能焊接情况。
去年以来,山东省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巧用“加法”为履职“增值”,人大代表和基层人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趟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履职新路径。
【资料图】
“链上建站”——
“代表+专家+部门”赋能产业升级
近几年,青州文旅、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青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动探索,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把代表工作站建在了产业链上,产业上下游及有关代表都到一个工作站开展活动,形成了代表沟通交流同频化、群众联系代表便捷化、代表作用发挥专业化、推动产业发展效应叠加化的生动场景。
青州市经济开发区因地制宜,组织11名制造业人大代表设立智能制造产业人大代表工作站。该站每月一次的沙龙总能吸引大批企业参加。“企业智能化路径有没有系统案例?”“机器换人的基础成本是多少?”“节能改造的激励政策有哪些?”……该站已然成为企业经验共享、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重要平台。
在青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一大批技术专家和开发区管委会、工信局、科技局等政府部门也陆续入站,逐步搭建起“人大代表提建议+行业专家出方案+政府部门来落实”的沟通办理机制,不到一年时间,全区工业自动化比例就提升10%,助力“青州制造”加速向“青州智造”迈进。
像这样的代表工作站,青州市已经在旅游、花卉、中医药等产业链上建设了12个,260余名代表进站履职。“把代表工作站建在产业链上,能够进一步倾听民声民意、汇集专业资讯、融合多方资源、激发代表潜能,助力打造产业链良性生态,为产业发展提质赋能。”谈到代表工作站的优势作用,青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同洲信心满满。
“两脚沾泥”——
“8+12+N”破解发展难题
夏秋之交,一眼望不到头的瓜菜大棚在青州市谭坊镇的大地上依次排开。谭坊镇素有“瓜菜之乡”“林果名镇”的美誉,有11万群众靠棚吃饭。但旧式竹架拱棚抗灾能力弱、效益低下,产业发展遭遇了瓶颈,影响了群众收入。
“要摸清症结,就要先从调研着手,向‘田秀才’问计,朝‘农把式’取经。”谭坊镇人大主席安兆伟向代表们布置“作业”。很快,该镇人大就以瓜菜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发动134名代表深入12个村庄的田间地头,历时一个多月,摸清了产业升级的主要阻力,挖掘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
今年,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围绕“8+12+N”调研体系,按照每月一主题、每月一调研、每月一评析的模式,开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年”活动。市级层面,聚焦“全力拼经济”,制定营商环境优化、特色产业发展等8个课题,着力在加强有效制度供给、健全发展政策设计上求突破;镇街层面,结合区域实际,明确完善公共服务、加快乡村振兴等12个方向,发挥镇街人大“桥头堡”作用,破解制约发展难题;代表层面,把每月20日定为“民情日”,各级人大代表到“两室一站”坐班办公,形成《民情记录簿》,对“高频”事项实行“点题式”调研,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同时,积极拓展调研成果转化途径,强化跟踪监督,在做好“后半篇文章”上下功夫,确保调研成果可操作、能落地、真管用。
“专家会诊”——
“人大+第三方”提升监督实效
今年以来,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在监督工作中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或社会组织,参与监督议题的调查评估,用客观的视角、科学的手段,评价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一委两院”工作,人大监督更精准、更到位。
青州是“中国花木之乡”,有8000多户花农,花卉年交易额达110亿元。经过40年发展,青州花卉到底“家底”多厚,产业发展存在哪些深层次问题,花农花商的“急难愁盼”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青州市人大常委会把花卉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上监督日程。
3月,“破题开路”推进会召开,来自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专家们现场授课,为参与监督的委员、代表进行培训,也为参会的花农花商答疑解惑;5月,高校专家和花卉产业人大代表合力构建起包括研发、种植、资材等5个维度60个条目的《青州花卉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7月,“人大+专家”联合调研组实地查看了绿圣兰业、忆美多肉等十多处花卉基地,专家们发现品质、仓储等方面问题30余处,提出建议20余条,为提高监督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立足发展大局,忠实为民履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青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青州市委书记宋伟伟说。
标签: